陆军某部挑选有潜力的军士到由高级军士领衔的工作室定点培养,“尖子人才池”效应明显;海军某舰艇基地采取“1+1”育才模式,尖子队伍“连片生长”;火箭军某部把培养出多少技术骨干作为考察尖子人才的重要指标,“尖子森林”初具规模……近年来,不少部队注重发挥尖子人才“种子”功能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就是种子对结果的重要性。育才也一样,也须先选好种子。尖子是掌握过硬本领的拔尖人才,是某一领域的业务骨干、操作能手、技术大拿。把尖子作为一粒粒“种子”种下来,收获的就是一片片尖子“森林”。正如叶剑英同志所强调的:“善于培养尖子,善于使用尖子,使尖子成为种子,使种子到处生根、发芽、长苗、开花、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有人问“神枪手”张桃芳,你最光荣的事,应该是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吧。张桃芳摇摇头说,我最光荣的事,是我把自己当成种子,带出了费金海等一些狙击手尖子。春节前夕,首届“八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旅退役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回到老部队看望战友。得知一个个优秀导弹号手再创佳绩,部队领导告诉王忠心:这些尖子很多是当年你这粒“种子”带出来的。
如今的部队,技术更密集,分工更精细,不少专业是一人一岗位、一人一专业,要求每个岗位都是尖子人才,要求人才培养更精准。这种情况下,尖子人才的“种子”作用更直接、更明显、更重要。“土不耕则不生苗,苗不灌则不得禾,禾不刈则不得谷,谷不舂则不得米。”只有选好种、育好苗、施好肥,加强“田间管理”、全程管理,才能真正使尖子成为“种子”。
“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人才,是伟大的人才。”尖子人才之“尖”,既指才能顶尖,也指目光长远。只顾自家风头的尖子,成为不了“种子”。长江后浪推前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人才成长的必然趋势。为了人好、见得人好、能助人好,人才队伍方能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同样一粒种子,放在水泥板上会被晒死,放在水里会被淹死,放在肥沃的土壤里会生根、发芽、结果。这启示我们,使尖子成为“种子”,需要为尖子营造良好生长环境。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营造以育人为荣的浓厚氛围,健全尖子人才的考核机制,设立“杰出导师奖”……如此做实做好了,尖子自然愿意成为“种子”,“种子”也会成为明天的尖子。
(作者单位: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