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开放 >> 正文
《少年》
信息来源:洪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23-11-24

《少年》创刊于1922年8月,至1923年底出版13期后终刊,1924年2月改名为《赤光》。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先后成立,立即着手创办自己的党团机关刊物。《少年》编辑部设在赵世炎原来的住处——巴黎戈德弗鲁瓦街17号小旅馆三楼第16号房间,即旅欧支部的所在地,彼时也是周恩来旅居巴黎时的落脚点。这个6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同时还是一家油印工作坊,陈延年、陈乔年等在此完成《少年》刻蜡版、油印、装订的工作。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曾在《工余》杂志做过编辑、刻印的工作,练就一身精湛的刻印本领。他们把这身本领毫不保留地用到了《少年》身上,“少共”书记赵世炎赞叹:“原来我写文章直接在蜡纸上刻写,涂涂抹抹,很不美观。现在,有延年兄加盟,我们的《少年》从小家碧玉一变而为大家闺秀了。”后来,陈延年、陈乔年转赴莫斯科留学,又把全套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接替他们工作的邓希贤(邓小平)、李富春和李大章。

《少年》“最初是十六开本,每月一期,每期三十页左右。……从第七号起,改为二十四开本,四十二页。……第十号起,又改为不定期刊。”刊物设有“通讯”“短评”“国内外会议议程”“决案”或“摘要”“刊物广告”“书报介绍”等诸多栏目。主要撰稿人有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尹宽和任卓宣等。《少年》“是一个理论性和战斗性很强的刊物”,文章短小精悍,笔锋犀利,“受到了旅欧中国工人和勤苦学生的热烈欢迎”。

《少年》杂志虽存续时间不长,但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的一块海外阵地。在旅欧党团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少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印刷博物馆  作者: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