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醉美洪雅 >> 景区动态 >> 正文
柳江曾家历史
信息来源:洪雅县柳江古镇景区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19-01-31

曾璧光与曾艺澄等宗族渊源刍议(2009-12-09 13:05:26)转载标签: 杂谈

随着柳江游日趋火爆,曾璧光成为洪雅家喻户晓的历史大名人;而曾家园那中西合璧式的独特园林建筑又名闻遐迩。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曾璧光与曾家园的设计建造者曾艺澄是什么关系?坊间就出现了曾家园是宫保府;曾家园是曾璧光家大花园;曾家园是曾璧光的避暑别墅;曾艺澄是曾璧光七世孙等说法……事实真是这样吗?为了真实的历史,必须破解这个百年谜案,本人翻阅文献后又访问了二曾的后人,写下了拙文,以就正于博雅君子及大方之家,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同姓不宗”说

为什么我对二曾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二位先生一百余年来与我的家族有若干姻娅关系。据我的曾祖母牟桂文和宗伯父王嘉祥及家七孃王嘉启讲王氏家族和曾宫保家(曾璧光)有过姻娅关系:曾家先后有三位千金嫁到王家当媳妇;王家有一位小姐嫁到曾家当媳妇。这在东门外三多桥与春晖阁之间的王德昌墓石坊上铭文得到证实:曾璧光长子曾尚矩在送王之挽联中有“与婚三世,忍见墓门存宿草“字样。王德昌为我的五世祖王必昌长兄,官至通奉大夫,其七子王继洲娶曾之三女;曾璧光长女嫁与王藩(我曾祖父宗兄,官广西泗城知府)。王德昌长孙女王志祖(实验小学捐建者,事详1997年《洪雅县志》中)嫁与曾之孙曾瀛森为妻,人称曾大姑娘。曾璧光之五代孙女曾宪琬嫁与我的大表兄李承昌为妻。

曾艺澄之兄曾博如之女曾若兰嫁与我家族上的大伯父王际云为妻。由上可知,曾王两家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基于以上原因,我对二曾,尤其是曾璧光历史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1964年暑假,洪雅中学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去柳江林场砍荒。结束劳动后返城的短暂时间内,我早已听说过曾家园精妙绝伦的园林式建筑,总想一睹为快,这次可大饱眼福。当走进曾家园大门后,就被那高大宽敞的庭园所吸引。虽然一片破败的景观,但明眼人一看便可从中知道当年曾家园昔日的辉煌。总而言之,曾家园成为了我魂牵梦绕的伊甸园。

1965年,我带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访问了我的家族中的大伯王际云。他出生于世代官绅之家,元、明、清三代皆为洪雅最大地主。自幼饱读经书,擅长书画和歧黄之术。对于各种古玩都有独到的鉴赏能力。其妻为曾艺澄胞兄曾博如的女儿曾若兰。曾艺澄与其侄女婿王际云关系甚好,视曾若兰如同己出。据王讲曾的收入主要有三大来源:地租、森林、承包县城中的猪牛税捐。而县城中的税捐款由王代为代理,但王一点也不从中贪污挪用一文,故曾对其十分信任和赏识。凡是王之家人去柳江探亲,曾都要亲自下厨炒上几盘拿手好菜与每位来自县城的王家人共尝。每次王家人来曾家作客,曾都要叫厨师办海参席款待(海参席是当年洪雅最高档的宴席)。

因为王家的老房子大夫第(清中期建筑,1950年被烧毁)是一个占地几千平方米的豪宅,有男花厅、女花厅、男戏台、女戏台和后花园,构件雕饰精美,书画、陶瓷器、家俱摆设一应俱全。曾艺澄曾经多次在王的陪同下前往考察后大为赞叹,对他修造曾家园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曾家园经过三次重大的改建后仍留有数人终年维修各房间,由此可见曾对房屋的兴趣到达了痴迷的境地。曾若兰的长子每次到曾家园作客,曾艺澄不顾侄外孙年幼,仍兴致勃勃地领着他到园内各处参观,孤芳自赏之情,于此可见一斑。王曾多次对我说曾王房屋各有千秋。当年我在曾若兰与王际云同时在场的情况下问二曾是否一家,王脱口而出:“同姓不同宗,毫无血缘关系,但两家是联了宗的。”接着曾若兰说道:“我们曾家是在一百多年前从嘉定(今乐山)来洪雅做生意发了家的。”王说:“我曾经在曾博如家中和曾彦贤(曾璧光曾孙)家中看到过两部曾氏谱。两家都是避五胡之乱时从河洛之地进入岭南的。曾璧光祖上是从湖北随县迁居广东梅县的;曾艺澄先人是从山东单县迁居福建永定县的。两家都是湖广填四川时于明末清初进入四川的。”我听了以上讲述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两家是同姓不宗呀!

二曾联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为什么毫无血缘关系的二曾会联宗呢?因为中国古人自来就有同姓不同宗的人往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将同姓的人认成是同一祖先。如明末张献忠在剑阁七曲山大庙看到文昌帝君张亚子神像后,说了一番:“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百年前是一家,格老子联了宗吧!”从此下令凡文昌祠一律保护,其余庙宇一律平毁。

虽然曾艺澄是民国时期洪雅“四大家族”之一(何杨曾张),但是比起曾璧光家族的名望和社会地位还差得十分远,真有天渊之别。

曾家园中原有一牌坊,有一匾上书有“南丰世第”大字。这是运用了曾巩典故。曾巩字子固,北宋江西南丰人,少年时代即以长于文章而受欧阳修器重。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历管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襄、洪、福等州知 ,史馆修撰,以中书舍人卒。追谥“文定”,学者称为“南丰先生”。他在各地作官期间,都能为老百姓尽心作事,救灾荒,治疾疫,平寇盗,抑豪强,减轻赋税,平反冤狱,受到百姓热爱。《宋史●曾巩传》上称他“文章本源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文词者鲜能过也”,并著有《南丰类稿》一书传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艺澄与曾巩是否为同一家族,有待于考证,但这至少也可以作为曾艺澄与古人联宗一明证。

出于攀龙附凤的心理作用,沿袭了古人攀高枝和冒认祖先的陋习,于是竭力与曾璧光后代示好。为什么曾璧光后人要与曾艺澄家联宗呢?因为宫保府经过1911年9月罗子舟、毛苍然等人的洗劫后,已经变成空架子了,金银珠宝荡然无存。由于日不敷出,坐吃山空,与往日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关于曾璧光在清末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完全有必要作一简介。

曾璧光(?——1875)字枢桓,又作枢元。洪雅柳江人。道光三十年(庚戍1850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壬子(1852)年散馆,癸未(1853)年授编修,令在上书房行走,后辅导恭亲王、醇亲王读书。丁已(1857)年以记名御史用,戊午(1858)年以道府委用,乙未(1859)年实授贵镇远府知府。同治元年发(1862)年因防守贵阳有功,赏加道衔,旋署贵东道尹。癸亥(1863)年以剿平铜仁肖文魁叛乱有功,升贵州储粮道。乙丑(1865年)升贵州按察使,丁卯(1867)年升任贵州巡抚。曾在贵州任职二十多年间,一直处于战火之中,曾多次亲自带兵上阵指挥作战,每次必获全胜。所以《中国军事家大辞典》将其列为军事家。他与官兵共事,都能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克尽全力。甲戌(1874)年,吏部以曾璧光筹办军务,尽心克职,忠心耿耿始终出力叙议,记名升用。光绪元年(1875)八月,不幸身患重病,卒于贵阳任上。讣至京师,光绪帝深表叹息,敕封太子太保,照总督例赐恤。其子尚矩赏与员外郎,云骑尉世职。孙曾瀛森赏予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光绪丁丑(1876)年川督丁葆桢以曾璧光功德垂世,光照人寰,恳请于贵州

四川建立专祠,宣付史馆为之立传,光绪帝亲阅奏折,同其所请,并谥号文诚。曾璧光喜作诗,尤长于古文,与大学士卓秉恬、曾国藩、李鸿章、倭仁往来甚密。工书法,其体势在柳公权与苏东坡之间。成都,北京,洪雅等地至今仍有流传。

作为出生于邑之庠生,后又从亲戚肖开泰传授博物、格致(均为工科,肖为洪雅中山街上人,为清末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详《清人逸事》、《洪雅县志》等文献中)等,故对中西建筑有其独特的造诣,所以修造出曾家园这样珠联璧合的庭园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与曾璧光联宗的各地曾姓人氏

曾璧光先入川后先居夹江歇马场,至今仍有祖坟在此。后来又迁入洪雅中山桑叶坪之曾沟,其祖坟在今瓦窖山。再徙居中保之百子沱,最后为生计所迫定居柳江。洪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在曾文诚公祠中举行曾公赛庙会,以此来纪念曾璧光诞辰,可见曾在老百姓心目中之地位了。

曾璧光出生寒门,父亲是裁缝,母亲是张带江佣人,自己是放牛娃。因在学馆外偷听张带江讲学,在馆内学生无一能回答先生所提问题情况下,曾不但完满回答,而且又有独特的见解,老师免收其学费让其入馆学习。张带江慧眼识珠,自己虽没有女儿,但请大哥张桐拔贡(带江名柱,亦拔贡)将侄女过继为女后许配与曾璧光为妻。曾终生没有再娶妻妾了,这在当时是罕见的。1950年盗掘曾璧光墓时只有一老妇人陪葬,可为明证。

后曾到洪雅城内读书,绅士曾继尧的先人曾佑祚见其非寻常人,于是在经济上大力资助,不遗余力。曾璧光中进士后与其联宗,并将双斗桅杆立于曾宅前,杨森为四川督军时推行新政,扩修街道时,才将其拆除。一百多年后,两家仍以家人相称,至今仍往来不绝,传为佳话。

清代著名女画家左锡嘉在赠与曾璧光长子的画上有“伟堂大弟大人郢政”字款,曾伟堂又名曾尚矩,是曾璧光之长子,曾是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和观察使。左锡嘉丈夫之父曾慎铭为湖南巡抚,从左的题字上看,两家是联了宗的。

在历史上和曾璧光联了宗的显赫人物莫过于“三曾”了,他们是清末重臣曾国藩和其弟国荃、国华。打败太平天国主要是靠了曾、胡、李、左。“四曾”于是成为清末的一代中兴名臣。

曾璧光与曾国藩是联了宗的。我于五十年前曾看到一对联,文云:“能文遂师司马,敬事敢效史鱼”,上款“枢元宗弟大人雅属”,下款为“湘乡曾涤生”,曾国藩字涤生。

我于四十年前曾见过曾国荃手札一通,上有“枢元中丞宗兄大人道鉴”,落款为“湘乡曾沅甫”,沅甫为曾国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