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9点抵达玉屏山管护站时,陈兵已在林子里忙活了多时。“今年雨水多,要加强杉木炭疽病监测,掌握疫病疫源,早发现、早根除。” 陈兵一边气喘吁吁地向我们走来,一边爽朗地介绍道。身着全套迷彩工装,脚上的胶鞋沾满湿泥,腰间的水壶晃晃荡荡,爬坡上坎让他脸色红润、通透,初见陈兵,给人的印象就是踏实能干、精神饱满。
“陈兵,1962年11月生,高中学历,1985年进入洪雅林场,现任玉屏山管护站技术员,兼任护林员、木管员、炊事员,我都57岁了,担子重,责任大啊!”说到这身兼数职的多重身份,陈兵打趣道。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
1985年洪雅林场面向社会招聘7名合同工,高中学历的陈兵,在100多人的激烈竞争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从此,开启了34年的林业生涯。“中学时代的农村劳动,让我对林业工作略知皮毛,但林业这领域的专业性比较强。” 不是科班出身的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可能有人认为植树不就是把坑挖好,把树苗栽进去吗?虽听起简单,但做好真不容易。”陈兵说,要想保证成活率,要将树苗放入植穴中央,用打窝时翻出的表土回填、覆盖树根;然后用手往上提一下树苗,使根系舒展;然后用脚将覆土踩实;然后再回填表土,至与地面平齐;然后再踩紧;最后在苗木基部再盖一层松土。“这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林业工人总结出的植苗经验,三埋两踩一提苗”陈兵介绍到。
就这样,陈兵向书本学理论,向生产实践学经验,向先进看齐,向前辈请教。34年的7次岗位轮换,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和埋头苦干的实践锻炼,让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林业战线的行家里手。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心
从森林调查队到林科所、从工程科到管护站,34年林业生涯,4个单位、7个岗位,陈兵用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诠释着林业工人的底色。“玉屏山管护站是营林生产放心单位,只要是我经手的,林场都很放心” 陈兵笑着说,“每天一有空,就到营林施工现场看看,才能心里有数。”春季是造林的黄金期,为了保证栽植质量和施工进度,他几乎每天都会拿着图纸、GPS,来到造林第一线,亲自给施工人员作技术指导,严把整地挖坑、苗木规格、浇水、栽植等各个关卡。
“干什么工作都要有责任心,用心去做,结果会告诉你答案”。2013年,陈兵在清理边界时发现,枯枝堆积、杂草重生造成界桩遮挡严重,界桩的日常管理难度大大提升。陈兵琢磨出一个办法,把界桩距离和方位,标识在临近的树干上,这样不论界桩如何遮挡或损毁移位,均能通过树干上的信息,清晰快速定位界桩位置。“当时林场还给了我200块的奖金呢。”陈兵满是自豪。
不亏欠组织,亏欠妻儿
“我这辈子,不亏欠组织,亏欠的是老婆孩子。”谈及此处,陈兵眼里闪烁着泪光。1985年9月,陈兵在高庙白山进行样地调查,当临盆在即的妻子辗转托人带到信时,已是晚上7点。林区交通极为不便,错过了班车、木材车,陈兵虽焦急如焚却无可奈何。第二日,陈兵匆匆赶到家时,妻子手足无措,掩面痛哭,疼痛得扶着墙在屋里来回走了整夜。“以前一个月只有四天假,交通、通信不便,哪谈得上家庭和子女的照顾和关心”陈兵哽咽道。1987年4月,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负担下,妻子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正在炳凌工区做中山造林设计的陈兵接到消息,从下午6点到翌日1点,步行9个小时,90里路程,匆匆赶到医院。可即便这样,陈兵也仅仅陪护了两宿,就又不得不返回林区。
从1985年到2019年,从25岁青葱岁月,到57岁已生华发。34年的林区坚守,12本先进荣誉,没有惊天的业绩,只有踏实走好每一步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