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开放 >> 机构团体 >> 正文
国有林场绿色持续发展策略思考
信息来源:四川省林草局林场种苗处 | 发布机构:吴春艳 蒋大勇 | 发布日期:2021-02-19

我省国有林场(以下全篇,有的简写为“林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绝大多数国有林场属于事业性质,在计划经济时期以造林营林、木材生产为主要目标任务;1980年代以后,多数林场按企业化管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林场重心转向森林保护和培育,主要靠财政投入营林和管护资金,来源单一且额度长期维持低标准,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森林管护、多种经营、行政管理等职能混杂;管理体制不顺,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法人主体地位缺失;经营、管理机制不活;财政保障不足,林场工作经费和职工收入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

2016年至202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省国有林场改革紧扣“八个到位”改革任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印方案,扎实有效推进,做好完善提升,圆满完成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优化力度较大。改革后,全省国有林场数量由180个整合优化为了159个;绝大多数整合优化是县内的两个或三个国有林场整合为1个,只有邻水县的5个国有林场拆分整合成3个;所有国有林场的管理层级保持不变,部分国有林场级别有所提高。目前,泸州市古蔺县的两个国有林场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又被整合为了1个,待报国家局备案。

——定性核编符合实际。通过改革,全省共有156个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改革后国有林场总数的98.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全额拨款国有林场增加了86个,增长率达122.9%;全省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由7个减少为3个。全省国有林场现有核定编制数6284个(事业性质国有林场人员编制数5811个、公益性企业国有林场人员编制数473个);现有在岗职工5779人,少于全省国有林场人员编制数总额;符合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和“因养林而养人”的改革要求以及我省国有林场实际需要。

——职工民生明显改善。累计落实中央、省国有林场改革补助和建设发展资金近30亿元。化解国有林场各类金融债务1.6亿元。改革后,国有林场所有职工的“五险”“两金”等社会保障得到解决,拖欠职工的养老和社会保险全部补交,林场负担减轻;富余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职工岗位设置更加优化合理,职工职称晋升渠道更加通畅。全省国有林场职工平均年总收入达到7.8万元,比改革前增长了107%,实现了翻番;加之这些年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改善也比较大,使得全省国有林场总体上实现了脱贫。

——林场资源实现“多增”。按照“确保森林资源实现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的要求,在改革中切实加大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力度。全省多数国有林场保持了面积、范围的总体稳定,部分国有林场整合进苗圃、伐木场、零星国有林等其他森林资源。与国有林场改革前的2015年相比,改革后,全省国有林场面积、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均增加了200多万亩,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增加了2400多万立方米。

——绿色发展成效初显。国有林场依托森林公园及其他自然保护地等载体积极创新场外集聚场内游、沟外集聚沟内游、山下集聚山上游等方式,大力发展科普体验、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取得初步明显成效,实现由“砍树”向“看树”的自然转变,一些林场“接待一个游客,等于少砍一棵树”的口号深入人心。鼓励社会资本、国有林场职工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收入主要用于国有林场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本轮国有林场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国有林场定性、定编等重大关键问题,但改革巨大的变化也使国有林场出现和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巩固难度较大,国有林场发展压力、动力不足;加之林场人员较为老化、林场发展人才匮乏,一些林场基础设施依然较差、有的林场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林场资金投入还需加强等延续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努力解决,以确保国有林场稳定,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长远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为国有林场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国有林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尤其是,近一轮国有林场改革实施完成后,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干部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资源管护和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负担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为国有林场“轻装上阵”,谋划实施可持续、绿色发展,创造了较好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我们就推进国有林场绿色持续发展的策略,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明确国有林场发展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把握国有林场的基本定位,以生态保护为中心,以建设绿色、科技、文化、智慧的国有林场为目标;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保护建设中的先锋作用、优质生态产品提供中的主力作用、木材生产储备中的骨干作用、科技兴林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设美丽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国有林场发展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林场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区域生态建设中的先锋作用。

——机制创新。立足国有林场实际,夯实改革成果,转变发展和经营方式,创新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归宿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国有林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管理科学、资源增量、职工满意、林场发展。

——科技兴场。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国有林场人员科技培训,提高国有林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科技兴林中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以科技促进业兴场兴。

——持续经营。以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国有林场持续经营、长远发展。根据国有林场的资源特点、区位优势、自然禀赋,科学制定森林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和技术措施,积极营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

三、确立国有林场发展方向目标

着力建设绿色、科技、文化、智慧的国有林场。通过十五年左右持续努力建设发展,全面创新完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森林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显著增强,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森林文化建设和林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成效明显,林场经营管理活力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职工能力水平提高。国有林场生态保护建设的先锋作用更加突出、优质生态产品提供的主力作用大幅提升、科技兴林和森林经营的示范带动作用效果显著、生态文化宣传展示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四、实施国有林场发展主要工程

立足国有林场功能定位、突出作用发挥,着力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工程、技术创新科技兴林工程、林场文化塑造弘扬工程、资源监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国有林场可持续绿色长远发展。

——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工程。根据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结合林场立地条件,着眼林场未来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生态保护建设的先锋作用和木材生产储备的骨干作用,加强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围绕保障国有林场林区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改善林区民生,搞好基础设施必要的新建,并对林场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改善林场及其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主要任务包括:林场办公用房、林场林区管护站点用房、林场林区道路、用水、用电、通信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等。

——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积极发展以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竹产业、木本油料、森林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为支撑的国有林场特色生态产业,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充分发挥国有林场为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力作用。

——技术创新科技兴林工程。建好国有林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健全国有林场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林草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兴林兴场。

——林场文化塑造弘扬工程。国有林场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大力开展历史传承、文化创意等森林文化建设活动,推动文化林场建设。传承林场历史文化,弘扬林场森林文化,发展林场游憩文化,发掘林场科教文化,建设林场育林文化。

——资源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国有林场林地、森林、林木资源监测、监管;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林木良种制度、森林抚育制度等,加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考核,切实保护好国有林场森林等资源。

五、着力国有林场发展能力建设

为促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要加强林场自身能力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林场队伍,提升林场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信息化智慧林场,保障国有林场高效运转。

——完善机构人员。加强国有林场机构建设和管理,形成充实稳定的人员队伍,完善考评激励制度,激发林场活力。

——抓好教育培训。抓好业务培训、岗位培训以及多渠道培训,提升林场队伍素质能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促进林场智能管理。推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远程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营造林决策与实施、森林防灭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监控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国有林场资源立体化感知体系全覆盖,智能化管理体系、一体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六、提供国有林场发展有力保障

搞好国有林场建设发展,需要多方面予以关心、支持和参与。强化有关各方面保障措施,为国有林场可持续长远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

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国有林场,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国有林场工作的关心、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有县属国有林场的县(市、区)、有市属国有林场的市(州),要加强工作汇报联系,积极争取当地县区、市州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真正将国有林场作为县(市)直属单位来对待、来考虑、来安排,切实突出县(市)当地的主体责任,使国有林场发展有关规划等与当地相关规划相衔接,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力争确保对国有林场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国有林场建设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拓宽国有林场融资、引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多元化投入国有林场建设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引导民间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外来资金参与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对国有林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国家对林业实行的信贷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加大对国有林场电力、用水、通讯、森林防火、管护站点、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有林场是项目建设、林场发展的具体责任主体,可结合实际,依托优质资产,组建林业发展公司,建立或参与林权交易平台、林产品交易平台,积极争取相关经营性政策支持,盘活现有资源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省内外大企业特别是涉林龙头企业,与国有林场实施合作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合作,提升科技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林业生物技术及良种战略、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技术、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与科普、林业标准化、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林业科技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交流合作,围绕国有林场资源保护利用重点、难点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开发相关的实用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落实完成好全省国有林场资源保护及建设发展大量任务,既需要保障林场工作的人员数量,也需要保证人员质量,满足林场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有关支持政策,切实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关键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努力储备未来人才,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国有林场人员整体素质。从项目、资金、待遇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为国有林场引进、培养、留住和用好一批行业领军人物与后备人才创造条件。

五是加强部门协调,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国有林场要加强与发改、住建、财政、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推进国有林场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来,解决好了解认识、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优化国有林场发展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制管理环境、人文道德环境等,共同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