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村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按照国家、省、市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总体部署,我县通过成立工作小组、召开专题会等方式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近日,笔者对洪雅县部分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程进行了跟踪采访,感受了相关部门与乡镇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涉及农户对此的支持拥护,多个地方展现出可喜进度。从本期起,把相关报道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到2018年底,完成全县15个乡镇107个村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9户107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到2019年,全面完成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其中,今年计划搬迁安置77户232人。”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笔者从县发改局了解到基本情况后,随即走进汉王乡,对该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走访了解。

搬迁安置房外观
贫困之苦
近日,天气晴好,笔者驱车从洪雅县城出发,沿着博汉路来到汉王乡,在建设村支部书记曹光明的带领下,来到建设村2组。“今天,我要带你们去看的是我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汪光祖。他今年75岁,和51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两人身体都不好。”一路上,曹光明介绍着汪光祖家的情况,“之前让他们搬出来,但他儿子不愿意离开土地,今天再去做做工作。”说话间,车停了。下车后,曹光明指着对面的一个地方对我们说:“汪光祖家就在那边的山腰上,要走一段烂路。”

汪光祖家原来的房屋
一行人沿着一条小道走到沟边,再沿着沟边的泥巴路走上一程,穿过沟,爬到山腰,透过竹林,隐约看到山上有一座房屋,沿着山路往上走便到了汪光祖的家。
“汪光祖,我们来看你了。”“曹书记,你来了。”汪光祖在听见曹光明的声音后,边摸着往屋外走,边向来人打招呼。据汪光祖介绍,他家房屋因年久失修,一下雨到处都在漏,虽然地上栽着竹木,但砍不回来卖成钱。“家里还有600多斤黄谷,每月领到的低保和新农保还不够药费开支,此外再没有其它收入。”汪光祖说,因为身体原因,都已经记不清是有多久没有出过门了。最近一次都是因为生病被儿子背到乡上卫生院看病。“我也希望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等儿子回家后,我会和他再商量一下搬迁的事情。”汪光祖满怀期待,希望能说服倔强的儿子。
帮扶之策
“三年任务今年完成,让全乡14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汉王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该乡通过实行一名班子领导,一名乡干部,一名村干部对搬迁户一包到底的“三包一”方式,)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并结合该乡实际,为搬迁户找新家。
“我们结合全乡实际和搬迁户诉求,积极协调洪发展公司,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置进农贸市场(综合体)。这一方面有利于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场镇人气和经济。”该乡乡长余仕刚介绍。
贫困户的住房问题解决了,“搬得出”得到落实。如何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摆在干部们面前的主要问题。余仕刚给出了一串答案:“一是按搬迁农户自愿的原则将现有的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有偿流转给乡上的茶业和竹业协会,保障农户基本收入;二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发展产业或向外推荐就业;三是为劳动能力有限的人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政策兜底。通过这些方式来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
搬迁之喜
“汪汪汪……”当走进建设村4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太珍家中时,从侧面茅屋跑出的小狗一边叫着,一边跑到了里屋,该家鸡犬相闻,多了一些生机与生活气息。
“曹书记,进来坐。”从里屋走出一个有点腼腆的中年人。“这是付太珍的儿子付加恒,今年42岁,对父母很孝顺,在场镇干活路也要按时买盒饭给父母送回来。”曹光明指着中年人介绍,他的父亲付太珍今年82岁,瘫痪在床已有三四年了,他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这些年全靠他对父母的不离不弃,父母才活到了今天。

乡村干部和付加恒交谈
看着走进家中的陌生人,付加恒的母亲有些胆怯,拄着拐棍躲在里屋望向我们这边。“今天主要是来带你到场镇的安置房去看看以后的居住环境。”曹光明开门见山地对付加恒说。听曹光明这样说,腼腆的付加恒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爽快地答应了。随即,一行人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场镇安置房。“干净、敞亮、屋子多,还进行了简装,比我以前的房子好多了,以后这间大的给父母住。”付加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话里话外不忘对父母的孝顺。
“以前由于父母没人照顾,家里没有经济收入,以后搬入新居,我可以就近务工也方便照顾父母,这还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住这么好的房子我想都没想过。”付加恒说,通过政策的帮扶,一定会努力靠双手摆脱贫困,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袁桂林 牟艳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