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洪雅:元宵佳节与非遗文化的趣味碰撞
信息来源: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15-03-06

正月十五闹元宵,非遗表演凑热闹。唱山歌、耍锣鼓,堂灯、蚌壳灯,知客师、金钱板……一个个

平时难得一见的洪雅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聚一堂,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表演吸引了上千

名群众冒着细雨驻足欣赏。

忙碌且开心的中保镇联丰村堂灯表演者们

唐灯:堂灯,是民间的一种灯戏,相传始于唐代,有人称“唐灯”。这种灯戏常在人家户的堂屋里演出,又称“堂灯”,俗称“施公戏”。明、清时期已在四川省洪雅县各地流行。明嘉靖《洪雅县志》载:“元夕张灯放花结彩棚聚歌儿演戏剧”。清嘉庆《洪雅县志》载:“二月初三祀文昌遂有娱神演剧者”。当时的戏剧,大多是民间流行的灯戏,即“堂灯”。洪雅堂灯戏小型、轻便、灵活,富于生活气息,乡土味很浓,语言通俗易懂。堂灯的主调是“胖筒筒”(又称正调),还有小调,在唱法上男七字一气唱完,女七字两段唱完。曲牌有几十种。表演时像戏剧一样,根据内容装扮角色,使用的打击乐器与川戏的打击乐器大体相同,还有胡琴、笛子。

临近元宵,又到了堂灯表演的好时候。3月3日,记者来到中保镇联丰村,采访了正在为县里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加紧排练的堂灯表演者们。

“一出门来天又晴,宽洋大道好游行。捡个石头捂了火,扯根灯草拴了门……”颇具乡土味儿的演唱和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一下子吸引了笔者的注意。等到“驼子”一瘸一拐地上场,再配上和媒婆搞笑十足的对话,围观群众早已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注意到,“驼子”的扮演者王更生这边刚表演完,立马健步如飞地跑回去拉二胡,为媒婆伴奏。“忙,既要负责唱,还要负责配乐,不跑得快点还不得行。”王更生笑着说,媒婆妹妹的扮演者李兰英也跟自己一样,两头跑。

“这个最小的乐器叫铰铰,大一点的叫钩锣,这是边鼓,这是钹,这是锣,这个你认识,二胡。其实还有堂鼓和马锣,不过我们只有8个人,分不出人来敲。”说起手中的乐器,王更生头头是道,“除了堂灯,我们还有金钱板表演,用的也是这些乐器。”

当笔者问道“村民喜欢看你们的堂灯表演吗?”快人快语的李怀英立马笑着说:“. 喜欢得不得了。不仅本村的人喜欢看,其他乡镇的人也十分欢迎。我们跟着县里的送文化下乡队伍先后到了余坪、中山、柳江好几个乡镇,每次表演完,台下的人都不停地喊‘再来一个’。”

“大家喜欢看,我们演起来就更有劲儿了,家里人也十分支持。”李怀琴告诉笔者,自己今年49岁,是8个人里最“年轻”的,最大的李发书今年已经74岁了,其余的人也都60多岁了。虽然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都希望“让全县的人能看到我们的堂灯、喜欢我们的表演。”

蚌壳灯——槽渔滩神话故事与地方小调的有趣融合

“蚌壳灯”是洪雅县槽渔滩镇流传的一种民间灯舞。起源于唐代,历经宋、明、清,民国年间盛况空前,是当地重大庆典中不可缺少的民间民俗活动,该镇境内至今还有明代的龟神像和天然巨型蚌壳石及民间传说。

该灯舞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青衣江里住着一位千年蚌壳仙子,能歌善舞,羡慕人间生活。一天,她正在江边晒太阳,正巧打渔郎来到河滩,两人一见钟情,互送信物订下终身。可水族国的乌龟精对蚌壳仙子的美貌早就垂涎欲滴,并与见利忘义的鲤鱼精狼狈为奸,欲霸占蚌壳仙子;呵吒寺的花和尚也被蚌壳仙子的容貌倾倒,用重金收买鲤鱼精去说媒,并施巫术百般破坏蚌壳仙子与打渔郎的姻缘。后来,蚌壳仙子与打渔郎一道,率水族国的众仙姊妹与邪恶势力开展了一场生死决战,最终将乌龟精、花和尚和鲤鱼精赶走。蚌壳仙子与打渔郎最终结成一段美满姻缘。

本地的民间艺人根据这个美丽传说,以洪雅山歌为曲调,编成一出表演形式独特的蚌壳灯舞,每年春节、元宵节在街头表演,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9月,槽渔滩蚌壳灯被列入眉山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着绿色衣裙的8名水族仙子用动人的舞蹈拉开了序幕:美丽的蚌壳仙子、善良勤劳的渔郎、滑稽可笑的乌龟精、见利忘义的鲤鱼精、四处使坏的花和尚一一上场,伴着颇为有趣儿的配乐,演绎了一出精彩的蚌壳灯……正月十四,笔者在县文化馆见到了正在加紧排练的蚌壳舞表演者们。

“别看只是6分多钟的配乐,用到的乐器就是十多种,除了常见的二胡、板胡、三弦、锣、鼓、钹、唢呐、竹笛、葫芦丝外,还有比较少用的碰铃、木鱼、巴乌。以洪雅本地山歌为基调,将这十几种乐器融入到几分钟的配乐中,不仅充满洪雅特色,而且层次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槽渔滩蚌壳灯传承人之一的杨玉德滔滔不绝地向笔者介绍。

15岁的阳加承是其中最年轻的表演者。扮演“乌龟精”的他每次排练都需要背着5斤重的“龟壳”弯着腰、勾着腿、抖着龟壳满场跑。虽然出场不到2分钟,但连着几遍下来,常常是满头大汗。“很有趣,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槽渔滩的蚌壳灯,就不觉得辛苦了。”年纪小小的阳加承语气坚定。

“17、8岁的时候演水族仙子,现在49岁了,只能演鲤鱼精了,就是媒婆。”侯其兰告诉笔者,几十年来,看着一批批年轻人加入这个队伍,自己也很高兴,希望蚌壳灯作为槽渔滩的骄傲一直传承下去。

(唐杰 文/图)

上一页:寻找四叶草

下一页:心中满是光明的盲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