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洪雅摄影人康志立的组照《瓦屋山打笋人》从来自133个国家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生活习俗类纪录奖。这是康志立多年立足本土民俗深入挖掘的结果,更是他在摄影艺术之路上不懈努力的结晶。
来自人文气息浓郁的田锡故里,涵养于书香人家,康志立身上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文气。90年代因职业拿起相机,到渐渐爱上摄影,直至痴迷其中,摄影无疑成了康志立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年来,他追随着光与影,足迹印遍洪雅的山山水水。原始神奇的洪雅地标瓦屋山,藏在深闺的高庙楠木坪梯田,海拔近2000米的复兴大田坝笋山,汉王三峨山庙会,科甲山精美的宋代石刻……康志立将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关注与深情,用光影艺术浓缩在图片之中。他对家乡是如此的熟悉,以至说到洪雅的风光与民俗,如数家珍。
康志立最痴迷瓦屋山。有段时间,连网名也改成“瓦屋山下武陵人”,笔名“瓦鱼子”。瓦屋山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俗,淳朴地道的民风,让他往返流连。创作之艰辛,唯影人知。一次次登上海拔2800多米的瓦屋山,一遍遍行走于瓦屋山麓的沟壑岩畔,触摸那些不为人知的风物人事。瓦屋半山的千年杜鹃,野牛街的神奇传说,燕子岩矿山的绚丽红叶,溜马槽满身稀泥的打笋人。可以想像,照片背后的艰辛故事,远比照片本身要感人得多。对这方山水,康志立由好奇到熟悉,再是眷恋。更多的时候,行走于山间水湄的康志立,不为拍片。他痴情于这方山水,将自己融入这片土地,似乎真的寻觅到了梦牵魂绕的桃花源。
近20年的摄影经历,使康志立炼就了一双老练的眼睛。摄友们常说他眼睛“毒”,一群人拍同一个场景,他总能选取到与众不同的角度,让人惊叹,以致于有的摄友看他在哪个机位拍,就跟着拍。康志立拍片严谨,坚持使用三脚架,坚持使用手动调焦。当旁边的人“辟辟啪啪”按了十多张后,康志立才费劲地按下一张。有时,就这一张,便成就经典。康志立还是洪雅摄影人中坚持使用胶片机的几个人之一。数码相机普及后,但凡遇到经典的场景,康志立就会拿出他的旧家伙尼康F100。有影友开玩笑说,只要看见康老师拿胶片机,就甭犹豫,肯定有好景致了。
在摄影之路上,康志立徘徊过。2006年那阵,康志立感觉自己拍了不少照片,但水平似乎不见提高。他向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刘乾坤等老师请教,刘老师告诉他,当创作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可以一段时间不拍片,多思考。之后的两年,康志立果真如刘老师所说的,思考得多,动手得少。他参加了摄影函授班的学习,系统地掌握摄影理论,并对摄影的目的和方向有了清楚的认识。康志立开始更多地关注地方民俗,更多地关注平凡人事,并以敏锐的视觉寻找切入的主题,如瓦屋山打笋人、乡村民俗活动、洪雅农耕文化——梯田等专题。多年的生活积淀,较高的摄影认知,娴熟的摄影技法,使康志立的作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些年来,康志立作品屡屡获奖。2008年,《四季瓦屋》在瓦屋山杜鹃摄影大赛中获一等奖;2010年,《花之魂》、《逐春》在首届雅女杜鹃摄影大赛中获得金奖;2011年,作品《现代车工》、《古镇腊月场》在四川省第十四届摄影艺术展中获社会生活和纪实类优秀奖;2012年,《藏乡金秋》在全国土地整治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川剧变脸走进藏乡》获“行摄365·画说四川——‘中国死海杯’首届四川国际旅游摄影大展”铜质,《雅安老砖茶》获“行摄365·画说四川——‘阆中古城杯’优秀奖。2010年,康志立将他十多年来拍摄的瓦屋山作品精选集结,推出画册《瓦屋山》,成为洪雅县第一个出版个人摄影画册的摄影人。
康志立对艺术领悟力强,爱好广泛。除了摄影,还喜好收藏。他似乎对一些即将消逝的旧物件更感兴趣,比如石磨、古灯、旧家具、刻板,甚至石板。光是石磨,他就收藏了五六扇。前不久,他兴奋地告诉影友,说刚收藏了一把算盘,红木架子,紫檀珠子,有如获至宝之态。康志立最喜欢奇石。他收藏的奇石精品在国内藏品大赛中获金、银、铜奖的不少。有时候,几个影友约好外出采风,把大家带到目的地等候阳光时,他便说去河边捡石头了,半天不见人影。再见他时,多半手上或肩上扛着些石头宝贝。在众多的藏品中,他的石头最有份量。去过他家的人都知道,他家书架上、过道上、乃至卧室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据说,他夏天晚上睡觉偶尔还抱着石头呢。
静水深流,不闻其声。康志立性格朴素,不事张扬。无论在艺术上取得怎样的成绩,你看到的总是谦虚低调的康老师。而不容置疑的是,他已经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
(何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