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戈 何红嵋
青衣江畔,吊脚阁楼林立,巍峨矗立的石桅杆,展示着止戈数百年的文化底蕴,龙吟滩上龙吟阁抒怀着李白、岑参、苏轼……的经典名句。距县城三、四公里处,洪雅旅游景点第一站——止戈镇,从古至今都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养心之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如同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止戈镇是一个特殊地方,它不同于其他川南小镇,在过去的沉寂历史里经历了太多的民族融合,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从战国时期开始,原本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以放牧为生的羌人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将燕王的国民驱逐到这里;诸葛亮七擒孟获,蜀国居民迁居于此;明末清朝初,湖广填川,江西、福建、湖北等十几个省份居民移民到川,世世代代在止戈镇繁衍生息。经历了历史的多次变革,止戈独具汉羌合居、楚风蜀调的生活面貌,同时形成了以止戈和平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化文化产地,也成为川藏西线及“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时间就是试金石,各种文化在止戈撞击融合,千百年岁月磨砺,筛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增长,支撑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农村书屋应运而生。止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村村建立了农村书屋,配齐了政治、理论、法律、文化、科普、思想道德等各方面书籍。
作为一名地道的止戈人,在止戈镇生活的二十六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知识的无穷,科技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乐在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儿时父母种植稻谷,需要向村上上报数量,统一育苗。村上技术人员搭建大棚,烧煤炭提高温度育苗,期间还必须寸步不离守着大棚,防止温度变化。好不容易育苗成功,几乎各家各户又会遇到秧苗不够或过剩的情况。种植期间秧苗长虫、黄叶各种问题烦恼着村民,父母频繁地出入村社,等不到技术人员,爷爷只能默默坐在田埂上,看着枯黄的稻谷巴拉巴拉地抽着卷烟。农村书屋建成后,父母和其他村民一样走了进去,学习农业技术。他们和其他村民一样不再起早贪黑的拔苗,也不用全家总动员烤在三十七八度的烈日下弯腰插秧了。记得有一次,我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时恰逢插秧之际,同学体谅地回绝我:“现在正是农忙时间,不给叔叔阿姨添麻烦了,下次吧!”最后在我的一再邀请下,同学应约来到我家。看着我父母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电视,同学不禁问到:“叔叔阿姨不去插秧吗?”我爸妈骄傲地笑着回答:“现在种植水平提高了,哪还用得着跟捣药一样,一下一下的种秧苗啊!现在都是抛秧了,站在田埂上,往地里扔就行了,快得很!一早一晚凉快的时候就种完了。”傍晚天气微凉,同学因为好奇也加入了抛秧队伍,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种植。
如今,即使面对品种繁多的农药、化肥、生产材料,村民们也很少需要技术人员上门辅导。花一支烟的功夫就到了农村书屋,借本相关书籍,如何选择化肥,如何对症下药,一目了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村民们大胆尝试,用书里的“懒人”方法种植水稻,就连灌水、犁田的重要生产程序也被省略,用棍子在湿润的土地里插个小孔,把秧苗塞进去就算大功告成,用这样的办法秋天居然还能获得大丰收,这让我不得不佩服科学技术的强大。
闲暇时间,村民喜欢上了农村书屋,用大伯的一句话形容就是:“里面什么类型都有!”,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风气慢慢在群众间蔓延开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游手好闲的青年外出打工成了企业技术骨干,上街买东西总被坑的阿姨变得理直气壮,靠着踩三轮车挣钱的大伯开始了大棚种植,还买上了十几万的小车,抱怨自己土地不够肥沃的胖婶种上了茶叶……
农村书屋是农村人自己的书屋,它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把越来越多的“白丁”变成了“文化人”,使更多群众走上了科学致富的道路,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也正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群众拥有更多时间、精力享受生活,如今的止戈镇,传统文化发展成为旅游主导,科技文化成为生产支柱,家家洋房小车,户户彩灯连连,传统台会旱船家喻户晓,现代文艺表演出类拔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空谈,我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农村人也会出口成章,满腹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