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家的变迁
信息来源: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15-01-28

关于“家”的美好修辞有很多,温馨浪漫也好,亲切温暖也罢,我不再过多赘述,大凡能认识字的人都看过不少关于家的文字,对家的向往也是每个中国人一生不断奋斗的目标。

人的一生也许会有几次搬家的经历,按现在的趋势基本上都是往好的地方搬,每一次乔迁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对生活有更加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尽管平时节衣缩食,但为了家,付出再多的辛酸都是愿意的,因为家实在是我们最大的诱惑,蜗牛的家也好,豪华的别墅也罢,一旦住进去自然就有感情,房屋的温暖、亲切,就如同从门缝、窗棂中透射的阳光一样照耀我们的心田,沐浴着阳光的温暖,幸福就是那样触手可及、那样实实在在……

我一直都非常敬佩我的父母,他们有过那么多不幸遭遇,依然能从容地面对,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这种坚韧是我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再过两年就是他们结婚55周年,这50多年父母遭受的不幸太多了:1955年遭遇洪水,整个家荡然无存;1970年秋收的时候遭遇火灾,一个小孩子在家里烧蚱蜢吃,引起大火,镇上的大人都在田里忙,救火不及时,整个镇子被烧掉了大半,我家就在其中,片瓦不留。这两次我还没出世,无法知道事情的经过,无法想象出父母当时的心情。

1975年,这种令人绝望的打击再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当时我三岁。我经常努力回忆那时的情景,但年龄实在太小,能记起的就如同发黄的黑白照片一样,模糊的几个镜头而已。那年夏天,一场更为猛烈的大水,再一次冲刷了我们镇,这次大水不但冲掉房屋,连地基都冲得不见了,大水过后原有的河面增宽了许多,而我家的地基已经在河的中央了。也由于这次大水,政府才下决心修了河堤,保障到现在再也没有被洪水光顾过。

我们全家没有土地,在以前叫城镇户口,所谓的吃商品粮的居民。没有地基无处安身,我不知道当时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更无法知道这毁灭性的打击,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带着四个孩子(我最小,3岁)过日子,这日子怎么过……政府与当时的生产队协商,划了一块地给我家,资助了一些木头,支起房架。人们常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个家的贫穷,而我当时的家连四壁都没有,一个光架的房子,除了能挡点雨水之外就没其他功能了。

年龄的增长让我能记起的事情也比较多了,而且也清晰起来。童年的时光,一个小P孩子,光着脚丫跟着大人的后面到田里去拾掉在地上的小春的麦穗、秋收后的谷穗,那是生产队收割过后遗失在地上的。有时会遇到生产队长的刁难,要我们交出筐里那丁点粮食。在日子艰难的岁月里,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了。父母的艰辛真是不可想象,为了我们能在一个完整的家里成长,任何苦和累都承担了……

直到1980年过后,政策允许做生意,我家才开始有了好转,房子在不断地变化中,家具日渐增多,每个隔墙都有过几次重修,每个房间都有过几次修建,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有独立的空间。父母一生的希望都在我们身上了。

社会的发展使得家随着发生变迁,对家的要求与以前大不一样了。2005年我回家,长期没人住的房间里散发着霉味,低矮潮湿,让人浑身不舒服。镇子里很多人都修了楼房,有30年历史的家,成了全镇最破旧的房子。我决定把房子重新修过,修成楼房,让父母住几年安逸的房子。

在新房子修建前父母与我发生了几次争辩,他们是旧脑筋,喜欢按照以前的房子布局修,我是做设计的,要按照现代的观念去修。父母很固执,我没办法说服,于是找来哥哥姐姐帮我游说,他们总算同意了。

开工那天,看着那旧房子被拆掉,心中涌动着这几十年来的各种场景,无限感慨:请不要抱怨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每次让你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也正是生活在磨练我们的时候,美好生活永远属于乐观向上的人……

(李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