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脱贫不返贫 扶贫见实效
信息来源: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17-06-13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根据国家、省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和程序,经省、市、县三级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全县计划退出贫困村、脱贫人口全面达标,退出成果和工作经验得到省、市考核组肯定。

贫困形成可在朝夕,消除贫困却绝不能一蹴而就。尽管2016年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但2017年对洪雅来说,扶贫工作仍在路上:完成剩余563户1403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在思想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体制创新和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在精力投放上更注重培养农村“造血功能”……我县正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确保精准扶贫有成效有实效,脱贫不返贫。

铺好产业路

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近日,止戈镇展望村,笔者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泥路,来到该村7组的紫薯种植基地,只见数十名村民顶着烈日,正在忙着栽植紫薯苗。50多岁的吴桂荣便是其中忙碌的一位。

经过两天的忙碌,吴桂荣已把从四川紫云亭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紫薯苗,全部栽植到自家土地里。“这些新品种紫薯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就可以进行销售,而且价格不会低。”望着绿油油的一片苗子,吴桂荣乐呵呵地说。

“去年,我家两亩多地的紫薯产量两千多斤,产值七千多元,是种植普通农作物的2至3倍。”吴桂荣说,再加上种植茶叶、养些猪,一年下来,收入不错,达到了万元以上。

时间倒退几年,这样的收入对吴桂荣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往年他们一家四口就靠种水稻和茶叶生活,加上吴桂荣身体有病,没法出去打工,日子难过。因此,吴桂荣家也成为展望村典型的贫困户。

2015年,是吴桂荣的转折年。村委会得知他有种植紫薯的意愿后,主动与他联系,让他加入牟山紫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于2016年试种了两亩紫薯。“今年打算扩种几亩紫薯,好日子还用愁吗?”对于今后的生活,吴桂荣信心满满。

“要想富首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种紫薯就是一种探索和实践,目前我们的紫薯产业已经发展了45亩。”展望村第一书记符彬表示,产业铺就脱贫路,要实现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因此,在建立以紫薯为主的紫色蔬菜基地外,展望村还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等产业基地。“村里的贫困户除了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租金收入外,还通过在产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符彬说。

事实证明,展望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2016年,该村顺利通过验收,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退出。而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15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6000多元。

攻坚再发力

一锤接着一锤敲

从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到摘掉贫困帽,展望村的发展变化,事实上正是我县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剪影。

作为全省“四大片区”外“插花”贫困地区,我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34户15839人,在2014年完成脱贫1437户4850人,2015年完成脱贫1379户3965人,2016年完成脱贫1995户5640人,33个市级贫困村全面退出。然而,扶贫是一项动态工作,脱贫并不代表以后就没有贫困,只要有贫困发生,扶贫脱贫工作就没有终点。

依托“一地三区”建设目标,全县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我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建设,制定“东北片区”、西环线沿线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围绕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产业升级提供就业岗位……这些举措条条“干货”,既有提质完善基础设施的内容,也有壮大产业助农增收的要求,既有深化贫困救助机制的探索,也有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实践。

与此同时,我县还在全县范围内抽调6名干部“全脱产”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推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体化运行。全县33名县级干部、123个单位、556名干部职工,对15个乡镇、33个退出市级贫困村、110个非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专项督导,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精准识别贫困状况、精准规划帮扶项目、精准选派帮扶干部。

“我们将坚决聚焦脱贫攻坚任务,更进一步精准帮扶项目、精准帮扶成效,确保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退出验收标准,突破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重点难点,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牟艳琳摄影报道)

上一页:洪雅县人力保障局脱贫攻坚心连心

下一页:洪雅县远教“3+”模式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