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开放 >> 正文
听抗美援朝老兵林祥庆讲马良山战役
信息来源:洪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22-05-06

初春的艳阳天,格外温暖。

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林祥庆声若洪钟,连说带唱,“我们那会儿还比赛,‘你消灭一个班,我消灭一个排’!”

记者端坐于对面,听老兵林祥庆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林祥庆照片

1

“一是报恩,二是守家。”讲起参军的缘由,林祥庆说,“1949年底,共产党解放了我们。第二年进行土改,给家里分了田、分了房,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1951年5月,四川招兵,林祥庆与同村的几个人第一时间报了名。

当年10月,林祥庆与战友跨过鸭绿江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誓死保卫国家。

他们部队的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191师。林祥庆是573团独立炮连的一名瞄准手。

“虽然知道敌方武器厉害,但我们不害怕,我们是为国而战。”林祥庆说。

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191师的主战场是守住马良山,有5座山峰,主峰仅317米高。这里地势险恶,是朔宁以南锁钥之地。

64军军长曾思玉立了军令状,“咱们打得越狠,首长在谈判桌上就越有本钱,拼了命,都得打赢这场仗。”

“别看敌军的步兵不咋地,飞机可厉害。打仗前,飞机开道,齐刷刷扫一遍,发现一头牛都能扔一枚炸弹下来。”林祥庆唏嘘道。

抵达朝鲜后,志愿军几乎都在夜间穿行山林行军。

林祥庆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一个场景:“那是刚入朝鲜时,某步兵团的战士们渡江途中,被敌军的照明弹发现了,紧随而来的就是飞机的狂轰滥炸。我们隐蔽在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眼睁睁看着河水变了颜色,指导员红着眼睛命令我们不准出声,好多战士把嘴唇都咬破了……”

战争之惨烈,令林祥庆低下头,红了眼。

良久,他转头看向记者,略带歉意,“人老了,感情控制不住。”

骨子里有了对侵略者刻骨铭心的恨,更激发出对祖国无限的爱。

2

林祥庆是瞄准手,作为炮兵的“眼睛”,他说,脑子里就一个想法,“给大炮找准目标,消灭更多的敌人!”

为此,林祥庆多次向老兵请教,老兵们也毫无保留地教他。很快,他就掌握了瞄准的技巧。

当时,瞄准手最常用的是“跳眼法”,林祥庆边说边挺直胸膛,将右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上左眼,过一会再闭上右眼,仔细观察前方。

“一个是测长度,一个是测高度。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林祥庆说,每一次的测量结果,是对战友负责,是对国家负责,来不得半点马虎。

当时,独立炮连可是个稀罕物,每门高炮的射程有三四千米,主要是保卫指挥部安全。

“我们算是第二道防线,与前线相比,安全得多!”林祥庆告诉记者。

但即使如此,林祥庆也见过太多太多的战友,上去了,就再也没下来。

战争远比想象中可怕。林祥庆的原话是这样讲的:“刚入朝那一年,交战最为激烈,天天都有战友牺牲,战友们也都杀红了眼。”

3

仅1951年10月7日那一天,“联合国军”在秋季攻势中,对马良山主峰318高地、216.8高地狂轰滥炸3个多小时,并出动60余辆坦克,配合步兵发起集团式冲锋,平均每天发射3万多发炮弹,出动1至2个团兵力进攻。

191师先后加强15个炮兵连、3个高射炮兵营、2个坦克连,依托掩蔽部和野战工事,控制前沿阵地,扼守纵深要点,抗击敌军的进攻。

为保护有生力量,此役,我军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一线。敌方以伤亡2600余人的代价前进3公里,占领了马良山。

1951年10月9日,曾思玉率军进至元洞山,传达19兵团司令部命令,“来一场硬碰硬的军力较量,志愿军决心以坦克和大炮配合步兵夺回马良山。”

这次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组织步兵、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兵和工兵的协同作战,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而载入史册。

此役对志愿军稳定西部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志愿军多次打退“联合国军”的疯狂反扑,彻底把马良山牢牢掌握在手中。

“主峰被炮弹削低了3米多,被炸后的子弹壳反着光,刺得人眼睛疼!”林祥庆说。

这是一座山峰的崛起,这是一代英雄的脊梁的挺立。

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胜了,正义胜了,人民胜了。

4

1953年的“八一”建军节,林祥庆和战友们是在开往抚顺的火车上度过的。1957年4月,林祥庆光荣退伍。

当年,同村一起去当兵的4个人,只回来了3人,1人长眠在朝鲜。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林祥庆说得最多的是战友、是部队。记者询问他是否有受伤。

他摆摆手:“与那些逝去的战友相比,活着,都是幸福。”

如今,林祥庆偶尔会给旁人讲起当年的零零碎碎,他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劳,“所有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国家给所有烈士的,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牺牲的英雄们。”

“英雄的志愿军,反击过马良山,步炮协同好,机智又勇敢,炮火里插进尖刀连,成群的俘虏押下山,战斗不到4小时,红旗又插上了马良山……”记者走出好远,《歌唱马良山》的歌声依旧嘹亮。


文章来源:新疆兵团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