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首经典歌曲《我的祖国》,是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当年,歌曲的词作者乔羽好不容易把歌词写成之后,导演沙蒙却建议把其中的“一条大河”改为更具象的“万里长江”。乔羽坚持不改,并解释说:“长江虽然很长,但就全国来讲,生活在它两岸的人还是少数。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听到这首歌,都能联想起家乡的河、身边的河,激发自己对家乡、对祖国依恋和热爱的真挚感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田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乔羽还说,即便是小时候家门口的小河沟,在记忆中也可能是一条大河。因为,这条大河荡漾着浓浓的乡愁,蕴含着满满的希望,承载着美丽的祖国。说到底,这条大河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是永远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电影《上甘岭》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志愿军战士被困在坑道里,断水多日,连长正动员战士们强咽饼干。这时,卫生员王兰唱起了《我的祖国》。镜头从坑道口推出去,呈现了天空、长城、黄河、长江等自然景观。从家乡风景到锦绣山河,从思乡游子再到志愿军战士,家国情怀在一首歌中完美融合。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年,志愿军将士的脚步跨过了鸭绿江,但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亲人。“最可爱的人”的身后是“可爱的中国”。战士牛二娃在阵地拜年活动中表示:“让敌人不敢欺负咱新中国,给祖国安全,就是我想给祖国送的礼。”战士于德江收到祖国寄来的礼物后激动地说:“更多地消灭敌人,向党、向毛主席、向祖国人民报捷!”飞行员韩德彩击落美机后信心倍增:“我们是开着祖国人民捐献的飞机上战场,是为国而战。”只因为心中有“一条大河”,志愿军将士感到“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二十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中华儿女心中的“一条大河”,永远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着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着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这是中国留学生的心声。我国百余年的留学史,就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爱国史。“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厅的一面墙上,印着这样一句铿锵的话语。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无不印证着这句钱学森用一生践行的誓言:“出国留学,目的就是要回祖国效力。”回国,是何等的坚定;离开,是何等的决绝。这一切的背后,皆是钱学森“对故国的忠诚”。
“祖国是生养我们的大地,也是我们生命的根须。”任何人,失去了扎根的土地,没有了根须,心中的“一条大河”都将干涸。从“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的彭桓武,到“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的华罗庚;从“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程开甲,到“出国是为了回国,回国是为了报效祖国”的邓诣群……一直以来,这条“大河”如风筝之线,紧紧牵引着出国学子的心,激励他们远隔重洋、心向家国,学成归来、创业报国,“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军人生来为报国。军人的肩上有千钧重担,脚下是万里河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而军人最懂这条河的长度、宽度和深度。2016年6月,维和英雄申亮亮的追悼会上,他的母亲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祖国需要,人民子弟兵都会义不容辞、冲锋在前,哪怕付出鲜血和生命,也要忠诚履行神圣使命。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新时代新征程,江山秀丽,大河奔涌。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的“一条大河”滚滚向前、壮阔澎湃,必将凝聚起强国强军、矢志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