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苏东坡情系洪雅
信息来源: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15-06-09

苏东坡一生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吟咏了许多名山大川的不朽诗篇,他对家乡的山水更是钟爱,包括了对洪雅山水的情怀。可以肯定地讲,苏东坡情系洪雅,到过洪雅,登上过瓦屋山,并且是春天登上的。这在他的名诗《寄黎眉州》中得以记叙。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将所吟的这首诗寄赠给时任家乡眉州的知州黎錞,这首诗是这样吟诵的: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从这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当年苏东坡对家乡的名山之情怀。他在诗中告诉赴任他家乡的朋友,您可以去游历我苏东坡家乡的两座名山。一座瓦屋山,一座峨眉山。在北宋时代,这两座山同属眉州,同是苏东坡的家乡。他在诗中为朋友还指明了去这两座山的最好时节。去登瓦屋山,可选择春天,即时瓦屋山上的雪尚存,赏雪景在瓦屋山更觉美妙。去峨眉山则在春后的夏季雨后,那是一片翠绿,又是另一番风韵!

那么,苏东坡是如何来洪雅的?可以断定,他到洪雅当时乘船是便捷的,他应当是乘船从岷江转青衣江,从青衣江上行到达洪雅的,因为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事。在苏东坡给叔丈的诗中提及到了。这首诗题为《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薄、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这有近80个字的诗名实为一个记载,说我苏东坡的叔丈,当过洪雅主簿等官职。当年当官为人为官处事待人好。如今退休回到家乡,很潇洒快乐,来信求红带。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为此作诗相赠。还请朋友黄庭坚、奏观也赋诗赠之,为这位长辈助兴光华!其中在诗中有:“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不仅如此,苏东坡在另一首《寄蔡子华》诗中仍有“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也提及到了青衣江畔。可见他的心中系挂着这条家乡的河流,记挂着去洪雅在青衣畔的美景美食,而且食用当地的“白鱼、紫笋”美味可口,价钱也超便宜。特别是对叔丈庆源为人为官的由衷赞赏敬重,他的《寄蔡子华》一诗也特别叮嘱给庆源叔丈一阅!足见苏东坡对这位长辈在洪雅主簿任上的褒扬。

苏东坡对洪雅先贤田锡特别敬重,视为未曾见过面的恩师。田锡是洪雅罗坝人(今槽渔滩),是北宋真宗朝的重臣。他当朝时,敢讲真话,直言不讳,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正人”。田锡辞世后,真宗皇帝盛赞他,名臣范仲淹为他写了墓志铭,司马光为他作了神道碑。苏东坡与田锡未曾见过面,属晚辈。可心中十分敬重这位前辈先贤,视为心中的楷模和恩师。专为田锡的文集作序,即《田表圣奏议叙》。苏东坡在文中称这位天下第一正人为“古之遗直”,视为榜样。

这篇叙文如下:“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谓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忧治世而危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苏东坡在这篇几百字的叙言中,表明了他对乡友先辈田锡的敬仰!决心效仿他,忠臣直言,即使不为当政者采纳,故而后世继承其志,对国家、对百姓的治国安邦之良言妙策,也会得到采用,造福于国家民众!而且我向世人推崇田锡的文章奏议,就相信后来之士,定会有很多的像田公一样的忠义直臣涌现,也是我苏东坡忠臣孝子的志向!

从以上记录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对洪雅一往情深,对这方山水故人的情谊满怀!

2015年6月3日晨记(作者系四川省眉山市政协主席兼市文联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

上一页:守望的眼

下一页: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