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县人民政府
  • |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瓦屋山的早期佛教--王邈鹤 王仿生
信息来源: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2013-02-28

 

○ 王邈鹤 王仿生

据文献所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四川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南欧等地区人民进行交流了。洪雅作为南方绸路上的要道,茶马古道上的驿站,至少在二千余年前就已与西域有过交流了。清嘉庆《洪雅县志·物产· 竹之属》上说:“邛竹,出邛崃山。《汉书》中之张骞使大夏,得高节竹于邛崃山,即此。”又,清同治《嘉定府志·方物》上说得更为明确:“邛竹杖,邛竹为之。出洪雅瓦屋山中,汉张骞使大夏见之,即此物也。”由此看来,洪雅瓦屋山中所产的邛竹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南方绸路销往国外。

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西汉甘露元年,辟支佛降生于三台地兰家营。肉齿宝身,七岁不言,卓锡瓦屋山。”文中的“肉齿宝身”是指生而有异相,不同于常人;“卓锡瓦屋山”即出家瓦屋山。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峨眉山行纪》中对瓦屋山辟支佛亦有类似的记载:“崖后岷山万重,少北则瓦屋山,在雅州;少南则大瓦屋山,近南诏,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谓之‘辟支佛现’”。后来南宋释文莹在《湘山野录》中亦有类似记述。西汉甘露元年(即公元前53 年),辟支佛已降生,后来在瓦屋山出家修炼成佛,说明此时佛教已传入四川,比史籍记载的洛阳白马驮经、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还要早一百多年。

瓦屋山上曾经有过一重约一万余斤的辟支佛铜像,就是瓦屋山是辟支佛道场的明证。可惜这尊佛像1958 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关于瓦屋山是中国早期佛教传入必经之地,在邓廷良先生《丝路文化·西南卷·南传佛教之路》中有所记述:“由于乐山地处西南丝路东干道上第一个水陆交汇的枢纽,北接蜀都,南连僰道,西越瓦屋山,与西南丝道西干道汇于荥经,历来为蜀南要冲重镇。所以,不少史家均以为乐山麻浩崖墓佛教造像为西南丝路传入佛教的重要例证……”文中提到的荥经,因为瓦屋山是横断山系一大支脉,其东麓为洪雅,西翼为荥经,所以瓦屋山地区应是西南丝道上一重要交通孔道。应该说,乐山崖墓中的佛教造像是通过瓦屋山而传入乐山地区的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瓦屋山区至少是中国早期佛教的流行之地。辟支佛属小乘佛教,而今天云南一带尤其盛行小乘佛教,所以说瓦屋山区佛教来自云南;云南来自印度;乐山佛教又来自瓦屋山,就顺理成章了。

上一页:总有人记得你--丁立梅

下一页:父母身边才是年--徐学平